眾所周知,普洱茶一直以來都有“越陳越香”的特點。
對于普洱生茶來說,陳化是普洱茶加工中的關鍵一環(huán),它已不僅僅是貯藏,而且是向著香、醇、甘、潤、滑方向轉變的重要步驟。
那么,我們應該如何從科學上來看待“越陳越香”呢?
首先,普洱茶能后發(fā)酵是因為存活真菌孢子。
茶葉經(jīng)過殺青,其最大的目的是殺死茶葉細胞,讓植物內以氧化酶等主體的酶失活,但真菌類的微生物是還存在的。
因而,普洱茶的后發(fā)酵開始于曬青毛茶的后發(fā)酵。曬青毛茶上附有很多真菌類,最主要的是黑曲霉。曲霉有許多種,對人類最有益的叫黑曲霉。
當空氣濕度超過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九十之間,溫度超過15度到25度乃至以上,生茶里面的微生物黑曲霉孢子就萌發(fā)了,成為菌絲體。
微生物靠茶葉作為養(yǎng)料,通過菌絲體繁殖產生了微生物的酶,對茶葉進行后發(fā)酵。
那么,后發(fā)酵會對茶葉的內含物質帶來什么變化呢?
01
多酚類
多酚類是多種性化合物的總稱,其主體為兒茶素(黃烷醇)占總量的60~80%,與茶的湯色、滋味和香氣都有密切的關系。
兒茶素無色,滋味苦澀且有較強的刺激性,在貯存過程中易發(fā)生自動氧化。首先脫氫而成為醌,再進一步聚合而形成褐變物質。
如:茶黃素(TF)、茶紅素(TR)、茶褐素(TB)。這些色素的綜合變化,就促成湯色逐漸變深。
▲茶黃素、茶紅素主要形成途徑
茶黃素TF能溶于水,滋味較鮮爽、收斂。
茶紅素TR能溶于水是茶湯湯色的主體物質,刺激性較弱,呈游離狀態(tài)存在,反映滋味的濃強程度。
茶褐素TB味道相對要淡,是造成茶湯發(fā)暗的因素。
TF、TR、TB三者的轉化以及相互比例與普洱茶的品質有關,在所有茶類中普洱茶要求口感醇厚、回甘、富有粘性。
所以,在后發(fā)酵過程中使多酚類發(fā)生自動氧化所形成的產物,是決定普洱茶品質風格的呈味物質。
02
黃酮類
黃酮類化合物是以黃酮(2-苯基色原酮)為母核而衍生的一類黃色色素,其中包括黃酮的同分異構體及其氫化的還原產物。
黃酮類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很廣,在植物體內大部分與糖結合成苷類或以碳糖基的形式存在,也有以游離形式存在的。
普洱茶中黃酮類化合物主要為黃酮類、黃酮醇或查耳酮。
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、抗腫瘤、保護心血管、抗突變等作用。
鮑曉華(2010)等研究表明普洱生茶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,黃酮類化合物的溶出在增加,因飲用普洱茶是泡飲。
所以生普貯藏時間的延長,在抗氧化、抗腫瘤、保護心血管、抗突變等作用方面比新生產的生普要好。
03
芳香類
普洱茶在陳化過程中確會產生一些令人愉悅的香氣。
普洱茶的香氣成分主要是菇烯類、芳環(huán)醇類、醛酮類、酚類、雜環(huán)化合物、內酯類、碳氫化合物等。
這些成分呈現(xiàn)出烤香、酚香、陳香和木香,從而構成了普洱茶的獨特香氣。
這與普洱茶所使用的原料以及貯藏過程都有很直接的關系。
劉勤晉教授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普洱茶產生獨特陳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貯藏過程中辛二烯酮、庚二烯酮戊烯醇等成分的增加。
盧紅等(2006)的實驗表明,重要香質α-紫羅酮、β-紫羅酮、巨豆三烯酮、二氫獼猴桃內酯等在發(fā)酵陳化過程中形成并積累。
這4種香質都是類胡蘿卜素的降解產物,它們在陳化的植物產品中表現(xiàn)出明顯的花香、甜香和具有減少刺激性的明顯效果。
吡唑類、嗯唑類和吡咯類化合物是Maillard作用產物,其產物的飲用味覺特征與普洱茶的順、滑、回甜具有一致性現(xiàn)象。
而呋喃類產物具備明顯的甜香特征,與優(yōu)質普洱茶的感官審評蜜甜香增強現(xiàn)象相吻合。
04
咖啡堿
咖啡堿作為茶葉的特征物質之一,是茶葉中含量最多的一種生物堿。
其含量一般占鮮葉干物重的2-5%,它參與了茶葉品質的形成,特別是與茶湯的滋味有顯著相關性,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物質。
根據(jù)陸錦時等對綠茶貯藏過程中主要化學成份的變化的研究,表明咖啡堿在綠茶貯藏存中是隨著進程而減少。
鮑曉華(2010)等在《普洱茶貯藏年限的品質變化及種類差異研究》論文中得出了相同結論。
(完)
來源:茶書院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